儒家思想贯穿一个“仁”字,主张礼仪,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,倡导三纲五常、三从四德,认为五伦关系不能更改。其中,最能体现儒家伦礼思想的要算“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,忠、孝、礼、义、廉”十个字。
温:为人温和,心胸广阔;
“温”意为性情平和。要求人们对周围人事充满温情,做人要谦和温驯。对女性的要求则是温柔、温顺。总之,它要求人们宅心仁厚、平易宽容、不愠不火。“和为贵”的古训,正是体现了“温”的精髓。
良:为人良善,爱憎分明;
“良”就是好、优。做人要心地善良、驯良处世、助人为乐、成人之美。做事要尽量良好,追求优良业绩。做社会的优秀人才、中流砥柱。“善”就是与人为善,心存善意;好好处世,天天向善。
恭:为人恭敬,宽容大度;
“恭”为敬、为尊。对老人、长辈、贤耆、上级要恭敬、恭顺,对一般人也要恭谦、尊重。做事要有敬业精神,坚守岗位、履行职责,不苟且、不马虎、不敷衍塞责。从事哪一行都要尽职尽责把哪一行干好,谨守自己的职业道德。
俭:为人素俭,乐善好施;
“俭”是省用、节约的意思。它要求人们艰苦朴素、省吃俭用。持家过日子克勤克俭、细水长流、凡事留有余地,有备无患,以免缺少远虑,招致近忧。俗语“大富由天,小富由勤”。如果光勤不俭,连小富也难于做到。还有,诸葛亮说过“俭以养德”。可见俭的好处不仅限于居家过日子。因为俭则少欲、无多贪求,品格自清,德得以养成。俭是处世做人的宝训。
让:为人谦让,虚怀若谷;
“让”指把好处或方便让给别人。做学问应让贤;遇贤者要让位;做生意可让利;客人来了须让坐;争持不下不妨让一步;有些事委曲自己,忍让别人也未见失策,“退一步天地宽”。何况“小不忍则乱大谋”。“让”之为德大矣。
忠:为人忠诚,无私无畏;
“忠”为对人心志诚挚。对国家、民族、社会、集体要忠诚,不贰心,不变节,坚持自己的信仰,吸取顽强的精神力量,严守自己的节操。对待感情也要力求忠贞,明烛心肺、有所不为。
孝:为人孝顺,尊长爱幼;
“孝”的意思是对长辈恭敬、顺从。汉以后历代帝皇都强调以孝治天下,有所谓“忠臣不出孝子之门”的说法。孝做为一种行为准则在现代已很难被普遍接受。但对自己的血亲长辈只从人道主义出发也应尽力孝敬,在生活上、感情上孝顺长辈无论怎样说,都是一种美德。
礼:为人懂礼,举止有度;
“礼”既指对人尊重、恭敬,也指风俗习惯中共同遵守的某些仪式规范。它要求对人有礼貌,对待不同层次的人也要求使用应不同的礼节。在较大的事件或较隆重的场合中要按相应的礼仪形式进行。它强调尊、卑、贵、贱的区别。这点已不能做为现代人的行为规范去要求人们遵守。但在人类社会中,如没有一定的礼节与礼仪,也会使人类文明逊色。
义:为人重义,维护公理;
“义”是指合乎正道或公益。人人都要具备健康的道义,维护社会公义,有正义感,做起事来应义无反顾。看到践踏公德的人、事大家都会义愤填膺。虽然不能要求人人都义薄云天,但却应做到不见利忘义,损人利已、损公自肥。学会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。
廉:为人廉明,遵章守纪。
“廉”是不贪。不贪天功为己有,不贪意外之财。当官要廉明公正;做人要廉洁知耻。春秋战国时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候用的就是“礼、义、廉、耻”这四个字,其中尤对“廉”的要求最严。时下廉风太淡,这“廉”字更见可贵。香港的廉政公署不知给港人带来多少福祉。儒家思想虽以孔子为代表,但其源头远在孔子以前。宋、明的程、朱、陆、王又加以发扬光大,其间还掺和了不少佛、道家意念,最终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留下来。这当中由于时代的限制,不可能白璧无瑕,但只要我们去其糟粕,吸其精华,批判地继承它,那么,这颗令西方人羡慕不已的东方明珠,还将放射出耀眼的焰焰光芒。